专业号

江苏昆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花桥经济开发区最北部,规划总面积779.54公顷,由河流、沼泽、林地、池塘、人工湖和稻田等组成,湿地面积495.94公顷,湿地率63.62%。2013年底,获批进行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,并于2018年6月完成国家级湿地验收评估。

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动植物资源丰富,环境优美,湿地资源丰富,有着较高的科研宣教价值。自获批进行试点建设以来,湿地公园始终坚持“全面保护、科学修复、合理利用、持续发展”的基本原则,围绕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恢复、管理能力建设、科研监测、科普宣教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工程措施,在城市化水平高度发达、生态环境碎片化的“长三角”区域内,成功打造了一片弥足珍贵的生态宝地和“天赐福地”。

一、发展历程

2006年:依托昆山花桥总体规划,开展天福生态休闲区的建设;

2007-2009年:通过基础设施建设、景点打造,将原取士区打造成桥苑公园;

2012年:随着桥苑区域生态环境、湿地资源逐步修复、改善,且为了提高花桥生态建设水平,公园管理主体向江苏省林业局申请,将桥苑区建设成“天福省级湿地公园”;

2013年:经过几年的生态保护与恢复,桥苑区域的生态系统得到显著改善,为了扩大天福区域保护恢复范围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、保护江南水乡文化,积极贯彻执行《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》,公园管理主体于2013年委托江苏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、南京大学等单位编制《总规》,基于桥苑区以及周边河流、农耕湿地等,向国家林业局申请建设“江苏昆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;

2013-2017年:为天福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期,期间湿地公园开展了系列的生态恢复、科普宣教、科研监测、保护管理等工作。经过几年的持续、大量投入,天福国家湿地公园主体已建成,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逐步完善。

2018年6月,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完成国家级湿地公园验收评估,考察组专家充分肯定了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在五年试点建设中,基于本底条件,在湿地保护恢复、生态监测、科普宣教和精细化管理方面做出的努力。

二、锦绣天成,守护生态绿肾

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内水系蜿蜒曲折,生物种群丰富。近年来,天福国家湿地公园累计投资5000余万元,开展了“活水畅流”、“水鸟栖息地恢复”、“冬季稻田休耕蓄水”、“构建生态廊道”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工作,有效的扩大了栖息地面积,提升了水环境质量,为园内生物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,提高了生物多样性。

据最新调查,园内现有维管束植物549种,昆虫类325种,底栖类15种,鱼类35种,两栖爬行类16种,哺乳类9种,鸟类182种。其中,包括国家Ⅱ级保护植物7种,如苏铁、野大豆、榧树等,国家Ⅱ级保护鸟类22种,如红隼、短耳號、小杓鹬、白脸琵鹭、蓑羽鹤和凤头鹰等。据统计,天福湿地支持着苏州市50.58%的鸟类种类资源,表现出较突出的生物资源保护、支持功能。

湿地公园设有84个生态监测点,监测项目包括水质、气象、空气质量、土壤和动植物资源等。根据连续数据监测,在大气质量方面,天福国家湿地公园PM2.5呈逐月下降趋势、负氧离子呈逐月上升趋势,整体空气质量逐渐提高;在水环境质量方面,以公园内主要水道朱昌塘为例,氨氮及COD浓度均显著下降, 2017年公园氨氮整体达到II类水标准,2017年上半年COD整体达到III类水标准,流出公园的水体基本均优于流入公园的水体。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对区域空气和水环境质量改善具有重要而显著的“生态绿肾”作用。

三、因地制宜,打造特色农业

天福湿地是一个以生态稻田湿地为特色的湿地公园,农业用地365.1公顷,其中稻田面积241.7公顷,占整个农业用地的66.3%。

湿地公园结合自身水稻田分布广、河网纵横交错、小型湖泊及沼泽点缀分布等现状及特色,因地制宜发展基于农耕湿地的可持续现代农业。现已建成以下区域:一是万顷良田,区域面积约3400亩,是集生产、加工、销售、示范、展示为一体的高效粮油示范基地,实现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操作,推进天福农业生产现代化、智能化、高效化、生态化进程;二是果蔬种植区,区域面积约630亩,以种植特色甜瓜、葡萄、甜柿为主,蜜梨、黄桃、樱桃番茄等果品为辅。绿色种植,科学管理,确保果蔬的品质与口感,为游客提供观赏、品尝、采摘等休闲服务。实现了天福湿地集采摘游乐、农事体验及生产创收于一体的现代化休闲农业。

此外,湿地公园先后获评了“江苏省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”“苏州市市级现代农业园区”等荣誉称号,2018年创办了昆山市首家“田间学校”,通过自上而下的参与式农技推广方式,培养了一批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“田博士、土专家”,目前,已完成15名员工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,通过一系列的人才建设及引进工作,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力量。

四、科普宣教,传播“三生理念”

天福国家湿地公园以“湿地生态、有机生产、水乡生活”的“三生理念”为指导思想,开展科普宣教工作,发挥湿地文化功能。其中“湿地生态”是生态旅游、湿地游的环境资源基础,“有机生产”和“水乡生活”是江南农耕文化的重要体现,是公园开展湿地文化宣传教育的载体。

湿地公园围绕“生态、生产、生活”的“三生有幸”理念,设置了主题鲜明而多样的特色宣教场所,主要包括大树教室、湿地文化宣教园、观鸟屋、湿地科普体验园和规划建设陈列馆,开设了《农夫鲜体验》、《食物里程》、《四季果酱》、《二十四节气与农事》、《果蔬采摘》等课程,并组织了大量基于环境教育的生态游活动,在课程和活动中全面展现天福湿地的农耕湿地文化,加深游客对中国农耕文化的理解,提高游客对湿地保护与农业生产和谐发展的新认识。据统计,建设期内天福国家湿地公园累积开展宣教活动120余场,覆盖6000人次以上,获批“昆山市科普教育基地”、“苏州市科普教育基地”、“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”等称号。此外,湿地公园于2016年11月12日成立了“天福湿地自然学校”,加入苏州市湿地自然学校网络,为宣教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。

2017年成立了“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实训基地”,并于2018年11月顺利承办了《第3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培训班》,来自全国100家国家湿地公园的主要负责人参与了培训,此次培训为更好的推动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,传输了经验,输送了人才。

林业草原大数据建设平台
京ICP备08001700号
基于E-file技术构建